在备《梦回繁华》一文的时候,我阅读了相关的一些资料,但是文中的一些句子还是不容易理解。
比如文中说,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到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但是阅读完文章和相关的背景资料,也就是文中的背景资料,我也没看到统治者是在造怎样的盛世假象。后面第五段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以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作为一个京城,有这些各种各样的门店本身就很正常,怎么叫做在造假象呢?
第二个疑问是,第三段对清明上河图的描述和文中所配的插图并不完全对应,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从文中描述的比例来看,整体的清明上河图的长应该是宽的20多倍,文中的图插图只是它的局部,从图文的配合来看,为什么不再多配点图片?这样图文结合更便于教学。其实从前后来看,多配一点图是完全有空间的。
第三个是关于《清明上河图》画名的来历,网上有多种说法,一说清明节,在文中也是这样理解的,文中有一句话,从插满柳子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踏青扫墓就在清明节前,从这里看来,另外一种说法指汴京城东郊的清明坊就不攻自破了。上河也有两种说法,有人解释为上方之河,是御河之类,实际上就是到河上去的意思,整个图描绘的就是清明时节,人们到河上去的风俗人情。文中又称这幅画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我们再从风俗化的概念来看,风俗画不仅仅是一种绘画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通过描绘社会习俗和日常生活,展现了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成功的风俗画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诗情画意,成为了解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由此可见,文中的清明二字解释为清明节或许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