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堂姐过70大寿,为给堂姐贺寿,一大家子的人全聚到了一起,大家有说有笑,热闹非凡。
但在这热闹的表象下,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每一家的老大相对来说都比较沉闷一点,如我大哥,大堂哥,大表哥,比起弟弟妹妹都更严肃,不苟言笑的表情甚至让人觉得他们有点难以相处,不敢和他们随便打闹说笑。
老大性格更沉稳,不是一个特例。在《斯波克教子宝典》一书中,作者也谈到了这个观点,而且还详细分析了形成原因。他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老大出生时,家里只有他一个孩子,他独享父母的恩宠。但由于家里没有同龄的孩子,他没有效仿的对象,只能效仿父母,所以他很容易成为一个小大人。
当第二个孩子出生时,他不会觉得这个晚来的小孩子和自己是同伴,他会把他看成是一个需要人照顾的很麻烦的婴儿,而自己是和父母同类的人。
但当父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分配给这个老二时,老大会有很大的压力,甚至会有遭到背叛的感觉。所以他会拼命地想做得更好,以争取父母的恩宠。父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要帮助老大克服嫉妒心理,但由于老大觉得自己是大人,这种妒忌的感觉会相对较弱。
因为老大从出生就效仿父母,所以他的个性与父母更接近,又因为他缺少与其他孩子玩耍作伴的经历,所以在遇到别的孩子时,他表现得腼腆,不善交际,甚至在遭遇到同伴粗鲁无礼,甚至是不太热情的对待下,还都会有受伤的感觉。
老大效仿父母,所以他长大后也更容易指挥别人,成年后也更容易从事助人专业,比如教育,医疗,社会工作或护理等职业。这些专业的行为就像父母去帮助晚辈或不幸的人,同时,老大对待事情都是认真负责的态度。
老二一出生,家里就有一个比他大两三岁的孩子,老二自然而然地就会把自己和这个孩子归纳成一类人,而另一类人就是成人。
所以老二喜欢与老大竞争,在老二的心里,他觉得父母更喜欢老大,尽管事情可能并不是这样。
比如老大和老二一起往河里扔石头,老二都会努力想比老大扔得更远,这些竞争在表面上看来是很有敌意的,但其实在更深层次上,这里还包含着老二对老大更强大,更聪明,更有才能的一种强烈的崇拜心理。
因为这样,老二常常会有挫败感,并不仅仅因为认识到自己永远无法在年龄大小和发展阶段上追赶上老大,而且也无法在情感上成为父母的最爱。
当然,这仅仅是老二的一种认知,可能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但老二他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父母总是很自然地授予老大更多的特权。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说对老大说,“你拿着钱带弟弟妹妹出去买东西”“你要看管好弟弟妹妹”等等。
父母帮助老二减少这种挫败感的最好办法,是要经常对他们的身体、气质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给予称赞,但不要在孩子之间相互比较。
也可以偶尔给老二一点特权,对他表达自己的爱。
如果父母发现老二在老三出生时感受到了特别的压力,对老三表现出嫉妒、打压等不良反应时,就可以这样对她说,“我知道你很难过,甚至生气,因为你拥有不了做老大和老三的乐趣。”
把怨恨和不满开诚布公地表达出来,是减少这种情绪的很有用的方法,他能让孩子打消疑虑,认识到父母理解他的不愉快和不愉快的原因。
一般来说,做老二的好处是善于交际,乐于竞争,不那么害羞和拘谨,当然,他们也不太可能成为优等生或者喜欢助人的专业。
好在这个世界需要拥有各种各样个性特点的人,所以无论是老大还是老二都是有用之才,父母要乐于接受孩子身上宝贵的特质,只要孩子自己也乐于如此。
当然,关于对老大和老二的这些讨论,只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还有很多不符合这种情况的一些例子。
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与他自身的基因有关,那是他的天然属性,有的时候可能终身都会携带。也与父母自己的个性、和他抚养孩子的方式有关,父母对待每个孩子的态度也会影响孩子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掌心里的宝,如果了解孩子的出生顺序与性格养成的关系,父母据此调整自己的养育方法,因势利导,可以助力孩子养成一个更加自然的、自己更加喜欢和接纳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