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孝,孔子以师生关系喻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时师生情同父子。
为老师跑腿办事,有酒食先请老师吃,但脸色难看态度差,这就是孝了吗?
“色难”,脸色难看。本章开头就说问孝,“色难”自是指弟子。
不过“色难”也可提醒师或父,别甩脸色给生或子看,双方都应和颜悦色。甩脸色的长辈不是没有,相对小辈少一些。
钱穆先生说:“色难仍是心难。”就是说心中无爱,奉养只是机械执行。
以下摘自李零先生讲解:
中国人喜欢讲孝道。孝是周道,伯夷、叔齐投靠周文王,就是“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史记·周本纪》)。李逵落草,宋江上山,也要先考虑老爹老妈怎么安置。有人说,这是中国特色,绝对优越于其他民族,不一定。
司马迁讲匈奴人,说他们“贵壮健,贱老弱”(《史记·匈奴列传》),好吃好喝紧着青壮年,老弱病残只能吃剩下的。我们觉得太不像话。其实,这是由生存环境所决定,并不是说,人家的小孩就不爱父母。同样,现代西方也有类似问题,他们的小孩很早就离家,自强自立,闯荡天下,不靠父母;老两口,只要能动,也不要人养,实在不行,才上敬老院,晚境凄凉,但很自尊,未必道德比我们差。
现在的中国,孝道在解体,原因是环境越来越像西方,时过境迁回不去,非要回去,那也是纲常倒转:有了儿子就变成儿子,有了孙子就变成孙子——光读《论语》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