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爱流泪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紧张的心灵,他生在你家,生活可能不缺乏,但心理可能一直没有安全感。
周二我又把孩子惹哭了,我一直以为我改变了很多,但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如果说2024年的陪伴确实是加强了,也带来了更好的亲子关系,但对于孩子的松弛感,我确实做得远远不足。
想起孩子每次围棋考试的紧张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甚至会呕吐,我一直不知道这种紧张感从何而来,这两天听到万sir课程“爱的撤回”(你再这样,妈妈就不爱你了),以此控制孩子的内容时,内心突然透彻了。
爱的撤回,说得多么形象,我虽然没有说过“妈妈就不爱你了”这样的话,但我在面对一些场景时的行为无疑是在表达这样的情绪和反应,甚至更过分,加剧了孩子的不安全感。。
我突然想起以前每次一发火,经常就想夺门而出,看着孩子紧张地拦住门还可能会特别生气得拉开却丝毫不自知在他心里留下了多少妈妈离开的恐惧;看他作业写得潦草可能会地把他作业本和卷子撕掉,回头看见心疼的他把碎页捡起来再拼却丝毫不知道疚……这些话的杀伤力其实丝毫不亚于“不爱你”的表达,他带给孩子的恐惧是空前的,无疑都是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选择。从此他在你面前,恐惧和屈从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虽然过去一年这种行为和语言几乎没有了,但是孩子的心理反应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养成的,何况是在他更小的年龄,那种恐惧感和不安全感积累了很多很多吧。
我忽然心里很疼且很自责,原来我也是曾经如此恐惧的妈妈,如果这一年爱的教育给了孩子和自己很大的变化,那这无疑必须成为日常,做得更好一些,去弥补去改善自己曾经带给孩子的不安全感和紧张感。
今天万sir讲到自主性支持,我完全赞同并且决定去做。
“自主性支持”,这种方式充分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兴趣,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选择权,支持孩子自己做一些决策,包括家里的一些事情也鼓励孩子参与,不搞胁迫,有事儿会对孩子解释。
为什么认同,换位思考,自己什么情况下感觉幸福?
一是有自主感,可以自己决定一些事情,而不是事事都得听别人的。
二是有掌控感。自己想做成的事儿能做成,表明自己足以胜任一些事情,会带来成就感和自信感。
三是被人疼爱。别人说的话让你很舒服,你能感觉到被他人关爱,被人支持。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孩子也是这样的。今年一直在想给孩子松弛感,那就从尊重孩子,给孩子自主性支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