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许多人回乡下过年了,很多高速公路上形成了长龙,密密匝匝,航拍的夜色中车流滚滚,让我想起了前几天有关部门公布的一个数据。
这个数据是在2025年1月17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中揭示的,是关于城-镇-化-率或者说农村常住人口比重的。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43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8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46478万人,减少1222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7.00%,比上年末提高0.84个百分点。在此前的2024年10月发布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16%,比1949年末提高55.5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5个百分点;202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达9.3亿人。
乡村人口减少是肉眼可见的。如果不是春节那几天,哪怕是腊月二十五之前,乡下基本上都还是空落落的,壮世代和新生代极少看见,偶尔遇见的基本上是老人,尤其是七老八十的老人。以我家四兄弟而言,都至少在县城买了房,开枝散叶后也有近20口人,但真正还窝在乡下种地、养虾、喂鱼的就老四一个人,其他人,包括他们的配偶和子女乃至孙辈,都至少在镇上生活,即使厂子开不了工,没活干,乡下的房子也是空关着。据说过年期间也没有那么热闹了,因为要聚会,许多人便开车从城里或镇上过去,吃完后,一溜烟开车又走了。
2023年8月,农业-农村-部等九部门联合提出的“鼓励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回乡定居” 意见,号召大家参与“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并要求这些退休人员(有人对此简称“五退人员”)“ 当好产业发展指-导员、村级事务监-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村庄建设智-囊员”。也许是听说了这个政策,2024年1月下旬我回老家的时候,我家老四问我今后会不会时不时回老家小住,我当时不置可否。什么是小住?两三个月是小住,两三天也是小住,我想小住肯定是会经常发生的,毕竟根在那里,父母的坟头也在那里,何况退了之后只要没有了任何工作的羁绊,机动灵活的时间一大把,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回老家小住。
但是,有没有可能长住乃至成为常住人口呢?所谓常住人口,就是在某个地方持续居住六个月或以上。要连续六个月居住在乡村,本来就栖居在城镇的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不现实的。第一,“ 当好产业发展指导员、村级事务监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村庄建设智囊员”并非一定要住在乡村。被称为故土的那片小乡村就那么芝麻大员工地方,何况还是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平时也多有了解,现在社交媒体很发达,村子里大事小情如果想了解也很方便,做指导或者提建议也是非常方便。第二,到了退的年龄,身体零件往往是这里不行那里不行,保不准要时不时上个医院,而乡村往往是缺-医-少-药,而且真生病了也需要子女照顾,要子女丢了工作回联系下照顾父母是不现实的,何况子女也有一大家子人和一大堆事。第三,如果要长时间住在乡下,会碰到一系列难题,包括衣食住行、人情世故等各方面,体验过的人都有深切体会。第四,一个人回老家长住,在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当然容易适应,但如果是单枪匹马一个人回去,相当于老两口异地分居,反之,如果是老两口一起回去,老伴作为异乡人难免不适应。所以,有关部门大-费-周-章地动员“五退人员”回乡,出发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很不切实际。
农村缺老人吗?如果单独计算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中城镇、乡村老龄化程度,眼下必然是乡村的老龄化程度更高。这么多年,许多人从村子里走出去了,娶妻生子后往往是把孩子接在了身边,而把老人留在了乡下,其中有些是老人离不开故土,舍不得那些鸡鸭鹅,舍不得那些老邻居;有些是过不惯城镇那种有点拘束的生活,在子女上班、孙辈上学后,连说话的人都没有,一样的孤独,乡村起码少了拘束;有些是子女没有能力、没有意愿把老人接在身边,只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回去一下。如果说春节期间还是一票难求,回乡的路仍然是络绎不绝,那就说明仍然有非常多的老人是滞留在乡下的。
经-济-大-势如何,可以看“用-电-量”指标的变化、街头女性裙子的长短、广告市场的活跃度、高楼大厦晚上的开灯率、经济型酒店的入住率、地铁的人流量以及周遭茶楼酒肆的客流量、股-指的变化等许多指标,我看还可以观察一个指标,那就是“城-镇-化-率”的变化或“乡村常住人口”的流向。
通常情况下,当经济表现一般乃至不好的时候,城镇人口就会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流向乡村,比如上世纪60年代初就有不少在城镇工作的职工被“精-简”,涉及1887万人,超过当时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首当其冲的就是原先本来就是来自乡村的职工,我父亲就是其中一例,原来在县委工作,被精-简回乡下后直到往生就一直在乡村,一度在上世纪70年代末可能复职却因为不是“被-迫-害”回家而无果;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涉及2000万人,我们生产队就有几个来自武-汉的。之所以出现城镇常住人口向乡村倒流,原因很清楚,就是经济不行,城里没有那么多岗位,也解决不了那么多人吃饭的问题。
上世纪60年代说“精-简”,90年代说“分-流”,最近几年说“优-化”,虽然背景不一样,对应的词也不一样,但意思差不多,就是“离开”,包括离开赖以谋生的岗位与赖以栖息的城镇。最近的大批农民进城,主要是本世纪初之后开始的,当经济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叠加各种因素,经济增速有所下降,对农-民-工的需求也基本上饱和,进而导致部分农-民-工回流。但是,回流也没有直接回到乡村,而是就近进入集镇或县城。为什么?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乡土情结淡化、多年城镇工作和生活经历使得乡村成为回不去的乡村、靠种地而改善生活境遇的空间没有拓展等因素。因此,2024年城镇常住人口进一步增加或者乡村常住人口进一步减少,在逻辑上并不能说明经济出现了好转或出现了对农-民-工需求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