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油画《鞠躬尽瘁》捕捉了周恩来总理闭眼沉思的瞬间,画中他面露忧色,心中牵挂着新中国的重重挑战。当时,周总理最急切想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国人何时能用上国产刮胡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油画《鞠躬尽瘁》
来源丨《国家记忆》截图
20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只能生产中厚板,而制作刀片、罐头皮等日需品需要薄钢板,为了减少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生产薄钢板急需提上日程。
1974年,国家决定引进“一米七”轧机系统并建在武钢。“一米七”因热连轧机和冷连轧机的辊身长度同为一米七而得名。“一米七”轧机系统具有大型化、高速化、连续化和自动化的特点。
在投产初期,“一米七”工程生产被动,事故频繁,质量达不到要求。有外国专家提出警告:一直这样下去,不出三年“一米七”工程就要变为一堆废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一米七”轧机系统外景
来源丨武汉文史资料
为恢复“一米七”的生产能力,1982年9月,武钢炼铁生产负责人张寿荣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武钢副经理、总工程师。他顶着压力,带领武钢人改变了这一局面,成就了“一米七”工程的辉煌。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张寿荣
来源丨武钢集团
张寿荣找到问题的所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前工序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能源介质系统等方面,与“一米七”系统要求不相适应。作为总工程师,他狠抓设备管理,把“一米七”“四恢复”工作落到实处——恢复设备的外貌、精度、系统功能和自动化程度。经过一年努力,项目人员清除垃圾,排除积水,清除地沟废油,除锈刷漆,设备总算恢复了原来的面貌。
1982年,武钢生产钢277.7万吨,其中27.6万吨为废品,达十分之一。针对上一年的废品,张寿荣提出1983年“废品减半”的目标,组织团队铲除影响产品质量的“十大害”。
1983年,武钢总产量净增33万吨,废品减少12.67万吨。1984年,张寿荣又提出“废品再减三分之一”的目标,对“一米七”前工序和能源介质精心组织技术改造,又达到了目标。
为适应“一米七”轧机系统对各厂生产的需要,张寿荣还针对炼铁厂落后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包括矿山系统弱磁、强磁工艺改造,烧结大修增加铺底料,高炉大修增设烧结矿下过筛,料场增加矿石设施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参观新日本制铁大分制铁所,二排左五为张寿荣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一米七”系统各厂投产后,张寿荣结合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及技术上的薄弱环节积极推行创新攻关,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项目团队累计实施新技术开发和创新项目近200个。其中,“转炉复合吹炼技术”获“七五”国家科技攻关奖;“大型板坯连铸机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铁路耐大气腐蚀钢”获“七五”国家科技攻关奖。1990年,“‘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张寿荣
来源丨武钢集团
在张寿荣96年的生命中,有70余年都献给了中国炼铁生产技术发展。他不仅是中国钢铁事业蓬勃兴盛的见证者,更是引领中国钢铁工业及材料工业破浪前行的领航者。
参考文献:
[1]钟钢.1974,武钢引进“一米七”[J].武汉文史资料,2024(09).
[2]吴礼祯.百炼成钢——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寿荣[J].科协论坛, 2000 (09) .
[3]深切缅怀|张寿荣:炼铁院士[N].中国宝武报,2024-07-23.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