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微商筹货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消除精神卫生问题“隐形威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11 11:11:54   浏览次数:4  发布人:d7ff****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评论相较于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具有难防难治的特点,一人得病往往造成一家之痛,甚至因为出现极端事件成为社会之痛。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误解,许多患者不敢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病情,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也有许多患者家属因为害怕社会的歧视而不敢公开自己的家庭情况,千方百计选择“隐形”。今年10月10日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各地就推进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广泛宣传,引导全社会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评论

    相较于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具有难防难治的特点,一人得病往往造成一家之痛,甚至因为出现极端事件成为社会之痛。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误解,许多患者不敢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病情,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也有许多患者家属因为害怕社会的歧视而不敢公开自己的家庭情况,千方百计选择“隐形”。

    今年10月10日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各地就推进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广泛宣传,引导全社会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可以说,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幸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消除“隐形威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这个威胁有多大?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显示,我国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81万人。同时,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更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部分患者及其家属仍然有病耻感。

    相比一些精神卫生工作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社会精神卫生意识和知识普遍缺乏,偏见和歧视广泛存在,讳疾忌医多、科学就诊少,尤其是对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低、就诊治疗率低,纠正率不到10%。

    为消除“隐形威胁”,国家不遗余力。“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融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等领域,强化统筹推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文件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作为重要内容,部署落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能力、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咨询行业健康发展、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等工作。

    努力的成效是显著的,综合各方材料可以看到,服务网络越织越密:各地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或多部门协调机制;乡镇(街道)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成立由精防人员、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家属等组成的关爱帮扶小组;精神专科医疗资源提质扩容,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数量、执业医师数量大幅增长,治疗药品进入医保目录等保障救助力度也在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全覆盖;精神障碍病因、危险因素及发生机制研究被列入“十四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展望今后的工作,不少挑战有待化解。2023年1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精神卫生工作情况的报告》提示: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协同落实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职责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进度、工作成效的区域差异还比较大,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心理援助热线,70%以上的心理援助热线由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自筹资金建设,运行压力较大;部分地市和一些区县还没有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病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社区康复机构总量不足且区域分布不均,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大,薪酬待遇偏低,社会认同感不高,影响队伍稳定,相关医疗机构经费保障力度不足;促进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还未完全形成,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和早期干预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等。

    社会支持与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监管工作的短板也不容忽视。目前,心理健康服务主要由非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只要通过登记注册就可以开展服务,相关从业人员有的甚至没有专业背景,服务能力有限且良莠不齐。有公众反映,在网络上进行心理测试,一些自测软件根据“没有耐心、好动、入睡困难”等情况,就能给自己确诊“一身病”;心理咨询行业乱象频发,“山寨机构”“山寨证书”“山寨技术”用“话术”和“心灵鸡汤”来忽悠,把心理科学和各种玄学混为一谈,在坑钱的同时也加剧求助者身心负担。因此,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及人员规范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服务安全和服务质量,相关工作亟待跟进。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文:健文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3UFK1JTZ】获取授权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d7ff****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chouh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